1. 首页 > 综合

黄延秋事件解密:高登民、高延津真实身份、飞人事件真假

黄延秋事件解密:高登民、高延津真实身份、飞人事件真假

一、初遇黄延秋

1957年7月,受西太平洋副热高压中心天气系统的影响,致使多地产生暴雨洪水,河道溃决,山东一省4个专区40余县受灾。受灾人口18.9万人,受灾农田142.8万公顷,减产135万吨,死亡数千人。此次洪水使河道堤防决口、抓口共13处,倒塌房屋260多万间,伤亡牲畜8000多头。数万人无家可归,游离失所……

1959年7月,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老营村村口,三个衣衫褴褛的少年,两男一女,顶着炎炎酷暑走在荒辟的小路上。他们已经行程几千里,从山东千里逃逃的延路乞讨过来。三个人都姓高,大一点的叫高登民,个子稍矮点的叫高延津。那个大大的眼睛,脑袋后面胡乱梳着小辩子的小姑娘最小,才刚六岁,是高登民的亲妹妹,高登民喊她“丫丫”,至于大名“高登云”却是从来没人叫的。三人都是山东省潍坊市临朐高家庄人。

高登民兄妹俩大着高延津一辈,原在庄上都是以叔侄相称,可是由于两人年龄相仿,小时候一直打闹玩在一起,关系可比亲兄弟还要亲上几分。三年前庄里受灾,这让本来就吃不饱饭的高家庄更是雪上加霜。为了生计,不得与,二人与其家人只有背井离乡去延街乞讨。两年来,两人的父母都由饥饿与病痛相互夺去了生命,高延津的姐姐、高登民的一弟一妹也都没有幸免于难,此时只剩下高登民、高延津、丫丫三人。由于高家庄人人姓高,登民与延津两人也不知是隔了多少辈的本家,这时三人生死与共,早已经不再以叔侄称呼,而只呼对方其名而已了。

此时已经是下午了,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,三人已经一晚上没有吃东西,肚子早已饿得咕咕作响,在这个时候见到人家,自然是喜不自胜,忙跑上前去叫门乞讨。门被叫开后,出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农家妇女,这女人是个矮个子,一脸的憔悴,无尽生活的艰辛都写在了脸上。院里还有几个小孩,其中有一个男孩与高姓叔侄二人年龄相仿,从进门后就一直抱着粗玉米面大饼子傻呵呵的瞧着他们。

中国的五六十年代正直大跃进时期,那时候,家家日子都不好过,计划生育政策也不严谨,超生多生现象严重,一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是再正常不过了。

这个家庭的女主人不是很喜欢说话,她走进屋子,把仅剩下的预备晚上再吃的五个饼子里拿了两个出来,她并不是小气,因为剩下的三个可是他们一家人晚上的唯一口粮了。高家三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谁也不愿先拿来吃。最后还是高登民拿了过来,一个给了自己的妹子,另一个给了高延津,自己却只喝了两碗水,然后眼巴巴的瞅着两人。

丫丫看到自己的哥哥挨饿,心里不忍,忙掰开自己饼子的一半给哥哥送来。一个玉米饼子,若以现在人的饭量,最多也就能吃到六七分饱,两人再一人一半,真真的就还不够塞牙缝的了,高登民一咬牙,一人饿就好了,绝对不能再要妹妹受罪,于是对妹妹说:“我还能再挨一会,你吃饱了,就能自己走路了,不用我再背你。”这时高延津走了过来,掰开自己饼子的一大块,强拉硬塞的放到了高登民的手中,高登民看了看他淡淡一笑,也没有拒绝,几人都大口大口的嚼了起来,不一会,半张饼子就进了肚子,连味道也都没尝出来是香是甜。这半张饼吞到肚子后,真的是半点作用也没有。高登民与高延津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没吃饱,但至少个个也都喝了个水饱,总不能一直赖在人家不走,挺一挺,不妨再到前边几家看看。三个人很无奈的走了出来。

谁知道没走多远,忽然听到后面咚咚咚的脚步声。三人一回头,突见刚才那个总瞧着他们的那个同龄男孩子追了过来。

“给,吃吧!”说着话,他竟然又捧出了三个大玉米饼子出来。三个人一看,都觉得有点奇怪,看样子,刚才那家女主人并不是很小气啊,怎么这小孩还能一下子再拿出三个出来呢。三个人一起瞧着饼子,可是谁也不敢先接过来吃。

那个男孩子大叫道:“快拿去吃吧,一会让我妈妈看到了,非得打死我的。”

三个人这才明白,原来这三个饼子是这个哥们看着自己三人可怜,趁母亲不备冒着被罚挨打的危险偷偷拿出来的。于是由高登民开始,一人拿起了一个,边大口大口的吃着边感激的望着那个男孩。当三人都吃完后,丫丫是小女孩,已经差不多足够饱了,高登民与高延津也已经达到七八分饱。这时再看看那个男孩还在怔怔的看着自己三人。高延津说道:“谢谢你啊,兄弟,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啊,待我们爷几个将来有钱了,一定也不会忘了你。”小孩子说话自然是想到什么说什么,眼下自己还是个讨饭的乞丐,能吃饱生存下去已属不易,哪里还能想到明天有钱的时候。

谁知道那个男孩听了这话后也不是相当在意,大咧咧的回答道:“我叫黄延秋,哎,饼子都给了你们,晚上我却得挨饿了……“

三个人这时候才知道,只所以刚才的女主人拿出两个饼子给大家已经是很够意思了,因为一共也才只有五个饼子,而这五个饼子可是她们全家的晚饭。这时五个饼子都让高氏三人吃了,那么她们晚上就得挨饿了。高登民又是感激又是很不好意思的握住黄延秋的手,说道:“你怎么这么傻呢,你把饼子都给了我们,那你回去怎么向你母亲交待?”

黄延秋想了想,说道:“没事,我家里还有半袋米呢,只是再吃完这半袋,就再也没有了。”说着话,脸上浮上了一丝忧愁。高家三人想想黄延秋对自己的恩情,再想想他一家三口吃完半袋米后的苦楚,一时也不知道如何是好。这时天上一片鸽子飞过,有灰有白,足有几十只,一起向南边方向飞了过去。

高登民突然向黄延秋叫道:“你们家有弹弓吗?”啊!是了。一语惊醒梦中人,其他三人也一起叫道:“好主意,用弹弓将鸽子打下来烤着吃。”高家兄弟三人三年来一直跟着父母,从山东开始,山南海北已经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个地方,能讨得肚子吃饱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,却那里还能奢望见到荤腥。经高登民这么一提议,就连黄延秋在内,无不都流出了口水。可是问题来了,上哪去弄弹弓呢。高家三个人都把眼光齐齐的盯到了黄延秋的身上,因为只有他才能弄到做弹弓的材料。弹弓这个东西在当时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,可比现在的散弹枪、变型金钢等诸类玩具更受欢迎,黄延秋即便是自己没有,也是见过别人玩过的。

其实说起做弹弓,这也是一门“技术活”。首先是选材:弹弓架用木制的丫型枝叉最好,弹弓架的丫型叉架选的越直越正,准确度就越好。其次是弹弓弹线橡皮条或橡皮筋,自然是韧度越大越好,好的皮筋在发射弹丸的时候往往会听到“嗡”的一声,毁坏强度是相当大的。再次是弹兜,是用来装石子一类的弹丸的,这个部位用纯牛皮最好,皮筋拉不坏,而且还非常耐磨。

黄延秋也很兴奋,他家里没有弹弓,高登民告诉他做弹弓所用的材料,叫他回去找些橡皮筋或废弃的自行车内胎连同剪刀,细铁丝等工具出来。因为临时抱佛脚,废牛皮是没有了,小黄却找来了一双废旧没人穿的硬革皮鞋,这弹兜问题也算是解决了。弹弓架高登民不放心要小黄去找,他去了村子东头,爬到了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槐树上面,弄下来几个自认为相当完美的弹弓叉,他自己一个,高延津一个,又给小黄做了一个。三个人一起动手,不一会儿功夫,三幅热乎乎的冷兵器就正式出炉了。

讲起玩弹弓,高登民与高延津可以说是一把好手,小时候就经常拿着自己的独门暗器不知伤了多少无辜人家的窗户(那个时候玻璃窗还没有普及,所谱的窗户只是糊了一层纸上去),可谓是犯案累累了,这时候都有些跃跃欲试了。四个人一商议,为了避免碰到人或打到别人家的窗户,干这事不能在村子里头,再说村子中的鸟雀也不多,村子南头有片小树林,黄延秋带着高家兄弟三人奔了过来。

灾荒年月,鸟雀等野生禽类其实也与较平时少了许多,饶是如此,高登民与高延津那比着赛似的打法再加上小黄打到的,一下午的时光仍然弄到了八九只,更让人惊喜的是高登民还打到了一只雏鸡。快傍晚时分,几个人分工明确,拨毛,去除内脏等诸般工作由高登民完成,丫丫与小黄抬柴升火,高延津则继续寻找猎物。

之后,四人找到一荒僻的所在,支架升火。一顿饱餐后,高家兄弟三人要离开了,小黄告诉他们,再往前走,邻村道旁有所破庙,三人可以暂避一宿。一下午时间,三人与小黄早已玩得难舍难分,这时候到了分别的时刻,每个人都有点依依不舍,丫丫还哭了起来。这个时候,高延津已经又打到了不少鸽子、麻雀跟几只喜鹊,却都交给了小黄。小黄说道:“你们拿几只,预备在路上吃吧。”高登民答道:“我们明天还不知道在哪里,吃饱了今天的,还想着明天的干嘛,你家里人多,快拿回去让兄弟姐妹们都来解解馋吧。再说我们有这个,就不愁没有吃的了。“说着抖了抖自己手里的冷兵器。黄延秋立时明白了他的意思,也不好再推辞,眼看着太阳已经落下了山去,便送三个人到了村口,三人走了好大一程,一回头,却发现小黄还站在那里,高登民一挥手,示意小黄赶紧回去,免得他家里人着急,小黄才慢慢的转过身,消失在三人的视野里。

二、丢失高登云

自此以后,三个人昼行夜宿,风雨无阻,风里来雨来去,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。因为有了两幅弹弓,吃食上面倒也没有再犯太大的愁。不一日,竟走到了河南省境内。三个人一路走来,觉得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,应该找个地方落下脚来才行。一想去哪呢,高登民与高延津几乎异口同声的喊了出来:少林寺!可是又想到少林寺从不收录女弟子,那自己的妹妹该怎么办呢,于是高登民首先放弃了这个念头。然后三人就一面乞讨,一面向人打听哪里有收女弟子的去处。后来听人说起,在四川有座峨嵋山,山上有所道观,自古以来都是以女妮为主,那么三人商量决定先去峨嵋山,先把丫丫安排稳妥,两个人再去少林寺。高登民高延津想到以后能不再飘泊,还能学会少林派的概世神功,无不心潮澎湃,激动不已。

于是三人又是一路餐风露宿,边乞讨边打听,生怕走错了路,如此走走停停,将到四川境内,已是11月中旬,天气已经微寒,其时北方早已下雪了。三人仍然穿着讨来的,并不十分得体的破衫裤,依偎在街边瑟瑟发抖。巷角突然走过来一个女人,这女人头上围一围巾,带着口罩,身上穿着深蓝色腈纶裤子,粉色上衣。她走近前来,手里拿出一个纸袋子(那个时候塑料袋也没有普及),里面装着好多不知是荤是素的大包子。对着三人说道:“饿了吧,孩子们,快吃吧,还很热乎噻。”听口音大概30岁左右。三个人早已饿得眼冒金星,哪还管三七二十一,是荤是素,抢过来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。这时那个女人又说道:“我家还有几件厚衣服,待你们吃完一起跟我回家去拿吧。”三人点头称谢,哪成想在这大冷天的,竟碰到了如此热心肠的阿姨,实在都有点不知所措。

三个人吃过热包子后,身子都暖和一点了,跟着女人走街串巷,过了好久,终于走到了她家。女人拿出了三套棉衣,果然都是蛮好的(至少洗的干净,没有漏肉的地方),而且这三套衣服两套男孩子穿的,一套女孩子穿的,穿在三人身上都是恰到好处,便如提前就准备好的一样,由其是丫丫的那件,简直就跟新的一模一样,小姑娘别说穿,从小就是见都没有见过的。丫丫生来大眼睛,双眼皮,嘴巴总爱翘呀翘的,其实是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。这时女人让她洗过了脸,又帮她梳洗了一下,换上了新衣服,站在镜子前,高登民,高延津,就连小姑娘自己都快认不出自己来了。那女人哈哈一笑,对三人说道:“你们刚才肯定还没吃饱吧,我再去给你们每人做碗担担面噻。”

三个人高兴急了,连声称谢。不一会儿,面端上来了,三个人哪还管烫不烫,呼噜噜的大吃大喝起来,直吃的大汗淋漓,然后个个打起了饱嗑,只看得旁边的女人心花怒放,“你们慢慢吃,慢慢死,锅里还有的,有的……”说实话,三个人都没有听见那女人到底说些什么,一如既往的狼吞虎咽,不一会一碗面就吃下去了,丫丫一碗面就已经吃得很饱了,高登民高延津二人却当仁不让,连连吃了两大碗,这才心满意足的摸着肚皮,停了下来。突然感到一阵昏眩,上眼皮打下眼皮,再也睁不起来,隐隐约约中看到女人在旁边似笑非笑,贼兮兮的盯着丫丫。高登民顿感大事不妙,却再也抬不起头来,三人都趴在桌子上昏迷不醒……

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过,高登民颤栗了一下,醒转过来,发现自己和高延津并排躺在一起,手脚都被绑了起来,勒得生疼。身上还穿着刚才在女人家里换上的棉衣,可是身上却一点力气也没有,丫丫也不知去向。他叫醒了高延津,四处一瞅,天色已黑,仿佛自己两人正置身于荒郊野外。远方还传来了几声狼嗥。两人大哭起来,大喊着:“丫丫!丫丫!”四周却一片寂静,空谷寂寂,唯听到远方传来的二人的回声。就连断断续续的远方狼嗥之声也仿佛停了下来。二人大怮,悲从中来,互相挪蹭着将身子靠在一起,背靠背的互相解开缚在手腕上的绳索,仍然大喊着:“丫丫!丫丫!你在哪里?丫丫!丫丫!你在哪里?”二人哭叫了好大一会,渐渐的安静了下来,细细的想一想,立时明白:白天那女人从始至终一直没有摘下口罩,但她的背景却像烙铁一样深深的的烙在二人的心底,何以如此深刻,二人立时想起,这一背影已经跟了自己好几天了,只至到了这个小镇,她才出来,先给自己三人包子吃,然后领着他们去了她家,再给他们棉衣,让三人放松警惕,最后骗自己三人吃下她下了..的该死的担担面。然后趁着天黑,把自己跟延津放到了荒山野岭,这时却不知她把丫丫带到了哪里,想到如此,二人倒吸一口凉气,更加担心起丫丫的安危来。自打二人父母姐妹死去以后,三人已是形影不离,生死与共,三个人早就觉得生活无味,若不是考虑到丫丫,二人估计早已放弃自己的生命,追随双方的父母而去了。由于丫丫是高登民的亲妹子,自小高登民就爱护自己妹妹有如生命,如今妹妹突然失踪,他伤心绝望的有点失去理智。突然对着高延津说道:“延津,我们也走吧,去找我们的父母去!”“好!”高延津回答的竟是如此的不加犹豫,二人停止了哭泣,手挽着手,再也不惧夜的漆黑,狼的嗥叫,二人一直走,一直走,只走到月至中天,忽然走到一处悬崖边,二人借着微光,微微低头向下一望,只觉一股寒气从下至上袭来,冻得二人又是猛的一阵颤栗。“来吧,我们先给远方的亲人们磕个头!”高登民道。

两个人跪了起来,向着东南方向深深的磕了三个响头,然后再次手挽着手,一起向着深不见底的深渊跳了下去……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gdog.cn/article/23356.html